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生活杂感 >> 由《千年一叹》引申的感想
    
  双击自动滚屏  
由《千年一叹》引申的感想

发表日期:2016年10月6日  出处:信手涂鸦  作者:安红斌  本页面已被访问 3485 次

由《千年一叹》引申的感想
     在第二次看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千年一叹》结束后,任然沉浸于书中那些精彩的,细腻的,洞彻的描写和深刻的历史视角。即痴迷于恣意飞扬的文字和作者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佩服余秋雨先生一行人那过人的胆识,其中也包括我在荧屏上所熟悉的陈鲁豫女士。从侧面也引导出古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又硕果仅存于世界上四大文明的内因外果。内因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始终有醉心于学问又具有大无畏献身精神的学者,外果则是一行人当中包括女士们在内,面对困难和危险在战火纷飞强盗出没的陌生环境里为了既定的目标所展现出的大无畏和果敢乐观行动与精神。在危险的道路上行进,他们一行人真实行动所面临的危险与困难总是比读者们所想象的场景要可怕的多。而余秋雨先生仍然在极度劳累和恶劣的环境中每晚一气呵成的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现实的,优美的,飘渺的,庄严的,喜剧的,严肃的,冷漠的,有序无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画卷。需要回味的悠远历史长廊和需要仰视震撼的建筑奇观在余秋雨的笔下自然而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优美又伤感的流淌了出来。又怎么能不让许多读者沉醉其中呢!充分展现出作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那一篇篇流淌的文章平静时就如底格里斯河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默默的流淌宽广而深厚,激扬时则如尼罗河在埃塞尔比亚高原上轰然跌落,那震撼人心般一泻千里呵气而成,优美时则如珠穆朗玛峰上哪纯净的雪山和坡下那静蔼原始森林和谐的相互交映。余秋雨先生的系列文化散文一定是目前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爱屋及乌的缘故,因为爱一个人的文章,可从文章中品读出作者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进而就想多了解作者更多的著作和生活爱好及动向,可以让我在他沉稳深厚又优美洁净的文字海洋里任意游逛。于是就上百度搜了一下作者的信息。百科里罗列出的著作读过《千年一叹》,《借我一生》,《行者无疆》这几部。有的因为时间久远已然忘却,准备继续看一遍,没有看过的更要看一下。然后又在搜索列表里向下看去,突然就看到了爆余秋雨与美女作家私通 妻子起诉离婚的网页,进去看了以后写的有鼻子有眼儿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退出来后在下拉列表里又找到了人民网中于杰写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的文章。然后又看到了《余秋雨捐款一直沉默的真相》,看完以后综合其他网页的对比,个人觉得文章的事实清楚,记载明确。如果是虚假的流传了如此多的负面消息的话我想余秋雨先生也绝对不会沉默,一定会以他犀利的笔锋加以驳斥。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在网上能看到的事实清楚的反驳声明少之又少。看完后就突然感觉在情感上被重重一击,这难道就是我在恣意飞扬的文章中所感受的到的那个伟岸的作者吗?难道一个文学大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睿智,沉稳,正义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可以与现实生活中有着如此反差的切割吗?人有阴暗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阳光的勇气。而余秋雨先生对其在文革中的历史和捐款门中的事实真相却极少有公开的深刻的反思。虽然这些并不会阻止我继续看余秋雨先生的精彩作品,但是由此又让我陷入了一种思索。正如在文章《千年一叹》的结尾中作者和一行人的对话。中国人和其他几大古文明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文章中说其他几大文明古国的人普遍的比中国人要单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的人性中在生活里充满了疑虑和多面性,简而言之就是比较做作一点。在道德的宣讲和具体行为上经常表里不一,这一点我深有认同。首先来说余秋雨先生或许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在生活中也离不开多面性这样的阴影。当然,本人和余秋雨先生在地位上,文化内涵与阅历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既然由这关乎于道德上的瑕疵引申开来,也就想对中国社会中所展现的道德与行为的差异来做一番个人的评论。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上根本就不缺乏道德和行为表里如一的楷模,更不缺乏口是心非的国学大师。知名人物如老子,庄子的悠然行为与逍遥的精神世界,孔子仁爱的敦敦教诲和身体力行的教书育人思想光辉,等等数不胜数。当然,太过遥远的也许并不准确,但是我仍然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是完美的楷模。再近代一点的记载或许比较明确,在明朝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心学大师王阳明,一个治国良相张居正。两者相比较王阳明要更重要一些,也是我更为仰慕的历史人物,他即立言,又立功。是儒释道的集大成者,思想境界堪比老庄,孔子和佛陀。提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操守和致良知人性守则。然而据历史记载他的家是良田千顷,广厦数百。这对于他的俸禄来说是积数世也难以得到的。在侧面引申出他的巨大财富来之非礼。从而给他伟大的思想蒙羞。而张居正在他去世后因为他的贪污则让他的家人蒙受了灭族的劫难。这两个在汉族正统的最后一个王朝里最为重要的人物在私人道德生活中做出的不好的表率,轻而易举的引导了后世的人们在表里不一的道德行为上有了心理的追溯与借口。
      就拿我所见到的现实来说吧,曾经所崇拜WLJ,BXL,仇和因为贪污腐败,贪赃枉法而先后落马,这些广为人知的明星官员人前人后所呈现出的巨大反差震惊了整个中国人也不为过。 然而无数的因为贪污腐败所落马的官员,企业家,校长,学者又有哪一个不是在世人面呈现出一种正直清廉的形象,他们曾经所站立的政治和道德高地时所发出的名言悠然在耳边回荡,然而在落马后却给了所拥护他们的群众一个响亮的,清醒的,疑惑的耳光。让大部分善良的人怀疑一切,对所有的事物都相信半分。
      现在如果说单纯是对别的国家的人是一种赞扬的话,那在当下的中国如果有人被冠以单纯的称号那绝对是拐着弯来骂他傻。有人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果你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那你就是那个染布的人,可以把其他人染成你所需要的颜色。如果你适应力慢的话那么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被染色,可以悠然的活在他们中间。如果你没有适应能力,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进入他们的活动圈子,被剔除在外,孑然无助。其实说到底是中国的道德和信仰出了危机,人人都在拿道德标准来看待别人,而一旦关乎自己的利益时则立即把道德抛弃,置身于外。
      孩子从小就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被一种功利心理所笼罩,从而在长大后不自觉的来实施这一行为。社会中所宣传的到处都是攀比的现象,电脑和电视里也仅是无数游戏的诱惑和超女跑男的喧嚣。孩子们在学校所展现出的平等其实就是一个统一的校服,道德思想也不过是个浮华的口号。而真正的道德内涵却很少宣讲,也许是宣讲者也领略不了博爱平等的含义或者是知道却又没有办法去身体力行的做出具体的表率。而人类和所有高等动物的行动先是来之模仿,然后才是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从而独立的判断。而做表率的那一群人却身处染缸之中。
      我做为一个卑微的人偶然会思索,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那么多。可有过对师资力量进行过系统的思想道德的培训和考试?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减少很多论文的抄袭和那些极个别对孩子下毒手的老师销声匿迹。孩子在校园也可以真正开心的学习再也不用怕学霸的侵袭。为什么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法律的教育呢,哪怕一个星期一堂课那么到高中也是不得了的丰富 
积累。这样会不会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了什么是对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不会减少很多恐怖的校园暴力呢?毕竟无德有才比有德无才要可怕的多。
      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教育所引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是这个社会文明活动的基石。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私人财富增加的同时拜金主义也同样飞速发展,渗透到了社会活动的每个角落。受人尊敬的道德楷模越来越少,人们所观察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在官场中地位的高低和个人财富的多寡为依据而放弃了最为根本的内核。笑贫不笑娼已然成了一种新兴的社会风气。从而多了许多老师和教授们为了评级而抄袭他人的论文发表,被揭露后又百般为自己辩解开拓。从而有了乐嘉先生的名言,野鸡大学也是大学。其实人们欣赏的是你精彩的点评和淋漓的分析而不在乎你背后的文凭。从一系列所暴露出来的教育界的名人的负面消息来说,中国人现在最为缺乏的恰恰是面对社会所缺乏的自我剖析和开诚布公的精神。也许也正是这种虚伪的内涵特征才让近代中国科学历史上没有出现如爱因斯坦般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这难道不是十四亿人口的中国所面临的悲哀!所缺乏的是像任正非那样具有哲学思想而又脚踏实地的真实做事业的实干精神。
      个人认为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是社会道德的崩塌,是社会活动中交流语言的庸俗化,下流化。传媒所喜爱的报道是娱乐,股市,房地产。一个娱乐明星的绯闻所引发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过这个国家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科技成果。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有一句话叫做:娱乐至上,地产兴邦!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遥远的思念
发表人邮件:www.huisaw@163.con发表时间:2016-12-7 12:29:00
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科技成果才是黎明百姓所应该关注的大事。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