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近体诗的格式(11)
——聊韵书
五、聊韵书
(1)韵书的常识:
为什么要有韵书?它是干什么用的?简单说,写韵文需要知道字的韵,而人们对字的韵的理解并不一致,那就要把它规范一下,这个用来规范韵的文件,就是韵书吧。
说具体点,看下面的问题:
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人认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应该平生(“声”的错录)字,用了仄声‘不’字,出律了。于是对句第三字应该是仄声字,改用平生(同上)字‘吹’,这就是所谓的拗救。拗救的结果,节奏点上的字,‘不’和‘又’还是失对;……
如果我们用《平水韵》来检测,则发现这是一首完全合格的七律,根本和什么“拗救”的问题扯不上关系。
再如,诗圣杜甫的《登高》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可后人却有人指责它“哀回来台杯”不是押同一个韵!是出韵了。
如果我们用《平水韵》来检测,则发现这也是一首完全合格的七律,根本不存在什么不押韵的问题。
这在认识上存在分歧的原因在哪?显然是因为对字的读音不同,而引起对它的平仄的判断不同(如“不”字,在这里到底是平声还是仄声?),因为对平仄的认定不同、对押韵的定义不同,和对所属韵部的规定不同,等等,而得出是否押韵的结果不同(如认为“哀、回或杯”不是同一个韵的字)。
换句话说,如果所依据的根据不同,那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再用我诌的几句“顺口溜”:《你家,我家》,来研究这个问题:
你家住在北京中,我家远在漠河东。 你家刮的是秋风,我家天气已入冬。 你家香山叶正红,我家河水在结冰。 你家昆湖没叉凌,我家龙江能步行。
在这个顺口溜中,你说它押韵不?我们都会说,当然是押韵的,你用的是“中东”辙嘛!可也肯定会有人说,不押韵。他说:这里押韵的字,至少是三个不同的韵部中的字。例如“东、中、红、风”是“1东”的,“冬、封”是“2冬”的,“凌、冰”是“10蒸”的。
你看,我们看来本来就是押韵的,却还有人说不押韵,这是为什么?原来一个字的韵,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你看我们的感觉:“东、冬”二字在发音或注音上,是完全相同的,可人家就说它是两个不同的韵部的字,——原来,韵,还取决于人家的硬性规定。
因为站的角度的不同,或者所依据的根据的不同,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可见关于字的读音、平仄和韵等,都要有一个文件做一下规范、把它们统一起来才好。这个文件,是按照韵来编排的字典,这就是韵书吧?!
老词典上对韵书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分韵编排的字汇。主要供查字音用。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同声调同韵母的字为一韵部,……这种解释有不全面的成分,避如它说的是古代,其实不光是古代,现代也是有的。
这里面,读音是第一位的,有了读音,就可以确定它的声调,有了声调,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它的平仄,有了平仄,就可以最后确定它韵部。
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韵书是时代的产物,亦即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韵书。
历史上有多个韵书,譬如古一点的有:《切韵》、《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和《平水韵》等,今一点的有:《诗韵新编》、《中原音韵》、《中华通韵》和《中华新韵》等。
现在常用的,写诗的是《平水韵》,写词的是《词林正韵》,两者可兼用的、且用得人数最多的是《中华新韵》。
笔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