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近体诗的格式(13)
——平水韵
1,《平水韵》的由来
“《平水韵》(平水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最后修订的时间是公元1252年。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它在唐朝及以后的元、明、清等,一直到新韵没出现之前的朝代中都很流行。在这个阶段中,虽然别的古韵书也存在,可《平水韵》最盛行,是绝对的主流韵书。所以可以认为,唐诗基本是用《平水韵》写的,很少是用别的韵书,更不可能用新韵——新韵那时还没有。
2,《平水韵》的组成:
这部韵书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五大部分。
“上平声”、“下平声”为平声韵部,它们和“阴平声”、“阳平声”并不是对应关系。它共有30个韵部,其余为仄声部,共76个,其中有入声部17个。
《平水韵》的平声韵部,有
上平声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等。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
这30韵和《新韵》的14韵相比,这每个韵部的字就相对减少到一半还少,这给写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降低了可选择的余地,从而增加了写近体诗的难度。
《平水韵》在仄声调的“上声”、“去声”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入声”部分。
“入声”,这是我们现在无法说清是怎么读的一个声调。入声很多都是当时、当地的地方(方言)读音,那若是一个不会发这些方言的音的人,他就没法准确地读出这字音。更让人失望的是,在新华字典中又没有入声字的注音,还没有录音的资料可参照,这让你连查找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一般人很难知道入声字应该怎么念。在这方面,连专家王力教授都说:没有几个人能准确读出所有入声字的,由此对读准入声字之难可见一斑。
《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有17个韵部,包括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等,共有一千多个字。
《平水韵》,虽然它只是一个韵部表,全文不到一万字,但它是很难记的。因为某字归某韵,全是硬性规定,没有一丝一毫的规律可言,还有一些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例如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本来就是一个“庚”韵,可这里硬分成5个韵部,它们之间的差别有点诡异,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恐怕还真难找出来。——没有规律、没有内在联系的东西,是最难记的,就凭死记硬背,也得下很大的功夫。
因为记不住,这让手头没有平水韵表或不能上网的情况下,就很难从主观上、想主动用平水韵来写近体诗;写完后,对这首律诗的平仄是否合格的审核,也很困难。——就算有人能记住这30个平声韵部的内容,确定了押韵的4~5个字,那对于七律来说,剩下来的35~36个字的平仄,确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查表、不能用软件,那还怎么确定它的合格与否呢?
当然这对于那些没学过普通话和注音符号的老“老学究”们,可以例外。因为他们一直就处在用方言、用《平水韵》写诗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能有一套记忆《平水韵》的方法或经验,所以他们能够用得很熟练。
这类人,现在虽然不多了,但确实是还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这些人应该是在诗词界中一笔可贵的财富,他们是熟悉古诗、长于写古诗的精英,有的到现在也还一直在笔耕不辍,——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了为什么规定“双轨并行”的原因了,因为要给这些人保留一些写作的空间,否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同时还应该知道,新旧韵书在交接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过渡和衔接,历史是连续的,不能一刀切地非此即彼。
“倡今知古”也就更好理解了,新陈代谢,这是自然法则,新韵迟早不等,必定会代替旧韵的。甚至我们能想得到,现在的新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天它也会成为旧韵书、而被“更新的”韵书所取代。“倡新”的意义,是它指出了韵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知古”,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了解“古”,了解“古”的目的,是要“古为今用”,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说得更直接一点儿,“知古”是为了“倡新”,知古只是手段,倡新才是目的……
笔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