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天地 >> 教育杂谈 >> 新闻写作技法的“五个有”
    
  双击自动滚屏  
新闻写作技法的“五个有”

发表日期:2014年9月25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3939 次

 

  新闻写作技法的“五个有”

              

                     文章/刘选启  编辑/遥远的思念

 

                                

新闻,就是对受众所关注的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例的报道。新闻作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唐朝的《邸报》算起,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实有之事的文本(图像),它不同于小说和戏剧,后者可以想象和虚构。新闻,是一种公开的事例报道,因而,它也不同于内部情况反映和情报,后者不具有可公开性,无需乎或者说不宜为受众所关注。因此,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新闻要有一定的价值,既具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包括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简明也是一切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结果是新闻的六要素,简称五个W+H”五个W+H”是检验新闻是否写得完整的一把尺子。当一篇新闻写成后,我们可以自己用这把尺来量一量。如果这五个要素齐全,那么你就把话说完整了,别人对你写的新闻也就不会质疑了,你写的新闻就是一篇合格的新闻。否则,你就没有把话说完整,别人对你写的新闻就会质疑,你写的新闻就不是合格的新闻。

有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

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制作新闻标题的重要,因而,胡乔木要求我们: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新闻的吸引力不仅是新闻学界百谈不厌、历久常新的话题,而且是新闻工作者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目标。新闻是给人看的,设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无从产生。考察中国百余年来新闻标题的历史,新闻标题的吸引力体现在五个能上。

能满足受众最迫切信息需求的标题。新闻的本质功能是传播各类信息,受众阅读报刊、观听广电节目的目的和对新闻的期盼也是为了获取和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信息。因此,新闻标题中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便成了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这种凭信息吸引读者的标题,往往不以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形式见长,而是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等,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中最重要的和人们最关心的信息,新闻信息本身成了最抢人眼球的亮点。

能满足受众求知欲望的标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而媒体上的许多内容正是为读者解疑释惑而刊发的。标题最需要直截了当地将问题摆在读者面前,以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或者将事例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和道理直白无隐地告诉读者,让人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如:《猪多肥多  肥多粮多  粮多猪多》、是怎样充分燃烧的》、《何必都去摆摊儿》等,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解答和指导,满足了受众某方面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寻常的吸引力。

能引起受众感情共鸣的标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憾人心魄、引人共鸣的标题是切合了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和作者真实的而让读者情动于衷、欲罢不能。如:《奸商何毒 百姓何苦》、《扯皮一年半  招待近一万  吃喝归吃喝  事情仍办》、让爱的阳光融化冰雪》等标题之所以好,除了语言朴实通俗、俗中显雅之外,更重要提灌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抒情性标题的制作中,还应注意情感的正确把握和调适,抒情要自然、贴切、适度。不能该有情是不见情,没有情时强抒情,或者夸张式的抒情,都是不妥的。

能满足受众好奇心的标题。人们对大千世界中的新鲜事、稀奇事总是特别关注的,好奇心人皆有之。社会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也许与其个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常常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历史上许多精明能干的记者在设计标题时,正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理,制作出精妙动人、引人入胜的好标题。如:《菩萨结婚轰动全县》、《美国卫星去海底捞月》、《一粒上的大千世界》等,就鲜明地突出了新闻事例的奇特性,以奇取胜、凭奇引人,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

能给受众语言美感的标题。语言形式标题,除了要讲究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之外,还要特别讲究同一修辞格中求贴切、求新意。比喻、比拟、借代、双关、仿词、对偶、对比、反复、设问、拈连等修辞手法在标题制作中,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但是好的标题永远不会重复已有的语言,而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特定语境下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意新、词新、句新的好标题来。如:《毛主席含笑乘东风》、《青浦县十万大军送瘟神》等,标题制作者真是匠心独具,新颖别致。

有一个“精彩纷呈”的导语

万事开头难,人们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新闻导语虽然简短,但却不是那么容易写好。西方媒体的领导认为,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对了方才罢休。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许多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而煞费苦心。导语是敲门砖。导语是新闻走向媒体、走向读者的阶梯。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语破的法。新闻是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94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22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19786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10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新闻,导语妙语惊人: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兵马俑成了行进中的中国军队,并且已到达了布鲁塞尔,真佩服外国同行们具有如此高超的起死回生术和丰富的想象力。

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活灵活现,就会有人情味,就会给人以亲切感。有亲切感的导语,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199311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新闻,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数字对比法。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国国有资产总量有多少?是连年在升,还是在降?新华社2000731日发了一条电讯稿,导语用最权威的数字回答了你: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继续实现稳步增长。1999年底我国境内外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90964.2亿元,比上年增加8753.1亿元,增长10.6%

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广西日报》19921130日发了一条关于桂林飞机空难的新闻,导语采用的是现场描写法,很吸引人: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阳频县杨堤乡土岭村公所白屯桥村后山腾起了五六十米高的火焰,熊熊大火烧红了半空。不好啦,飞机撞山啦!

巧用背景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一篇完整的新闻稿离不开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放在哪,有讲究。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10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新闻,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1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闻,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述杨贵妃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尚未世人认识的武陵风光的姿色美,含蓄隽永,文意凝聚,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烘云托月法。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人神思。《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4年之后,三人再访兰考采写的又一篇新闻力作。这篇通讯开头非常朴实,也非常讲究,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中华大地兴起的学雷锋新潮,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并成功地烘托出了焦裕禄的光辉形象。文章开头含标点仅40个字: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有一个“详实丰满”的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紧接导语之后,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的作用和功能,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背景材料,使其更清楚、明确、具体;二是补充新的事例,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例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

主体写作时,一是要注意紧扣新闻主题取材。主体部分内容较多,故而要重视材料的取舍。应紧扣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来选用材料。若与主题无关或无多大关系,即便具体、生动、感人,也应割爱。二是要注意叙事宜具体、内容应充实。有人因新闻是简明扼要的,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所以新闻写得太概括、太抽象,空空洞洞大而无当的导语之下,是几条干巴巴的。读完了还不知道这篇新闻讲了什么东西。三是要注意叙述宜求生动,行文善兴波澜。新闻主体内容在要求具体、充实之基础上,还应力求生动。很多人写新闻,内容是有,但写得枯燥无味,或是一套死板而难以卒读的新闻腔。因而我们应让新闻笑起来,写作手法应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新闻主体写作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描述,灵活多变的手法,和自由灵活的层次、段落安排。如:据新华社巴黎831日电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前妻戴安娜本地时间831日凌晨在巴黎遭遇严重车祸,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据悉,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法耶兹于30日下午来到巴黎。当天午夜,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共进晚餐后,乘坐一辆奔驰600型汽车飞速驶向法耶兹在巴黎的一座私邸,一群摄影记者在途中紧追不舍。戴安娜的汽车加大马力急速行驶,试图摆脱摄影记者,不幸在一处公路隧道里与一根立柱碰撞,造成严重车祸。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受重伤。车祸发生后,抢救人员立即将戴安娜等人送到医院。负责抢救戴安娜的医生不久宣布,戴安娜在车祸中手臂骨折,大腿受伤并发生严重脑震荡,在抢救过程中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亡。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对戴安娜不幸身亡表示震惊。这则新闻篇幅不长,但层次清楚,起承转合自然,叙述较生动,行文亦波澜起伏。

有一个“豹尾续貂”的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

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例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例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如:《硬六连的硬根子》这篇稿子的结尾是: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一下子就点明了稿子的主题思想。

登高望远,阐明意义。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例、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例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例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例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例的了解,也必然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例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如:《解放军报》有篇人物新闻的结尾,就加深了我们对战喜武这个人物的认识: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正是他们筑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伟大的事业。有了这个结尾,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立刻就会显露出来,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

拾遗补缺,增加信息。新闻《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是以这种形式结尾的: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靠日积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位区发现10粒瓜子壳。连队立即重返电影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10粒瓜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回答了新闻事例的原因,又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托物寄情,给人回味。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实际,虚构意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只要尊重事例,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反复咀嚼,同样可以达到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1510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们眼际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是一篇报道的结尾。人是感情动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比如归纳式结尾、寄语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启发式结尾、感悟式结尾和解扣式结尾等。结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要紧扣主题,切忌漫无边际;要增添信息,切忌重复絮叨;要顺势而行,切忌节外生枝;要遒劲有力,切忌拖泥带水。

有一些生动感人的群众语言和典型事例

新闻报道要想让受众爱看,留下深刻烙印,必须写得生动感人,才能奏效。而生动感人的就是语言和事例。所以,写新闻报道,要下功夫采访和运用群众语言,感人至深的典型事例。写文章,语言缺乏表现力,总是让人头痛的事。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起来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毛泽东曾高度地概括人民群众语言的特点: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群众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民意,充满智慧。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充分运用好群众语言,就能很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引起思想共鸣,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所以,新闻报道要多讲通俗的语言,不讲书面语言。开展普法政策宣讲时,我们专门编制了劝赌歌:赌博穷,不惜钱财手头松,朝朝睡到日头红,有田有地不务农,万贯家产一夜空……。这些语言大家愿意听,宣讲效果好。多讲生动的语言,不讲深奥语言。生动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切近实际,走进生活。比如,开展十八大精神宣传时,就把强国梦提炼成八重重党、重民、重文、重德、重军、重科技、重生态、重小城镇,这样具体化、形象化的通俗讲座,老百姓听得懂。多讲管用的语言,不讲空洞语言。今年5月,我们举办的一次宣讲活动,不仅就社会救助、农村低保申请、养老机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还促成了政府部门与基层在互动中找到了结合点,现场签订了11个方面的共建合作协议。此外,还应说好地方话、说好普通话、说好心里话,广泛运用新媒体的网上对话、线上访谈、线下体验、民生微博客等形式,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去,把群众心里的话讲出来。

在报道中,结合对事例的概括报道,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能提示新闻报道的主体,又能使报道生动感人,这些事例不应随便选,而应具有典型性、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说明问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尤其要突出时代性、代表性。因而,要选择典型的事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例,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生动的事例。新闻事例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例,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例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例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写新鲜的事例。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出字,就要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观众,给他们以启发、教育和鼓舞。新闻界把现实生活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鲜活泼的东西称为活鱼,为人们提供新的情况、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新的成就、新的知识。就新在事例新、材料新。新闻要尽可能报道第一次发生的,第一个出现的事情。当然,也要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有些事情在本地区、本单位是新发生的,但在全国范围内也许已不新鲜了;也有一些事因为有一定的思想性、针对性,需要经常不断地报道,但在报道时也要尽量选取新的典型、新的特点、新的角度,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主题,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没有新鲜感,效果自然也不好。(本文参阅了网上一些同志的文章,在此表示谢意!)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心缘之梦欢迎您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遥远的思念
发表人邮件:www.huisaw@163.con发表时间:2014-9-28 16:38:00
好一篇新闻报道指导性的作品。但愿能多一点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能够读到这么好的文章就好!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