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词觅字编佳句
如何才能对好别人出的对儿?我觉得:懂得点写对联的基本规则,这是前提;能充分研究、分析出原上联的思路和特点,是能对好下联的关键。
何谓对对联的“基本规则”?我以为就是:
上下联应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平仄相对,句内平仄基本相间,上联尾必仄;词性、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思维连贯,言之有物、内容完整。
至于字的读音和平仄问题,倒是需要单独说说。我觉得依据《中华新韵》的规定为最好。别去用那个早已过时、眼看就要死去了的《平水韵》。用它的话,不但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读不出来平仄和谐的魅力,有的,连怎么读都没人知道,那还谈什么对联之美?我们是现代人,现代人要用适合现代人用的韵书;不是古人,写对联也不是给古人看的。那何必给自己找麻烦,给别人添堵?
——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至于那些别的什么繁琐的清规戒律,注意点就是了,别太受它们的限制。只要基本规则没问题,其它的,不出大格就可以了。历史上许多公认的名联,都很少受这些戒律的限制的。
我们要坚守的是“基本规则”,而不是细枝末节。
写对联和写近体诗不一样。
近体诗是一种文体,它有严格的定义和格式要求,而且已经有权威人士或部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写近体诗的人是少数的文人,写近体诗的知识没有普及的需要。对于一首具体的诗歌,只有严格满足它的格式要求的情况下,才可以称为近体诗,否则就不是。
对联不能算做是一种文体,对对联的规则,人们除在基本规则上有了一定的共识之外,其它细节,就再也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或人士,作出过明确的规定。这你随便上网去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有多种论点,基本上是公说公,婆说婆。就算有人出了专著,可是这也仍然是他一家之见,并没有达到是行业的共识。因此也就都不具备指导全民的权威性。这也就同时让我们无法确定哪个是应该必须遵守的,哪个不是。
换句话说,界定某两联的文字是不是对联,并没有清晰的标准,这和近体诗不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大家都已经取得了共识的基本规则为标准:达到了这个要求的就是合格的对联。至于更高水平的东西,欢迎就是了,可不能都用这个来衡量是不是对联。
参与写对联的人很广泛,几乎是每个有兴趣的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试拟一下。因为对联已经广泛地深入到许多领域,以至千家万户。它的类型也很多,仅就按其功能来分类,就有: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文艺联、寺庙联、庆贺联、宣传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和趣巧联等,许多种。
现在在广告、标语、歌词、台词和文章中等等,都大量引入对联,以求表述上更生动、更具文字的美感。这就是说,参与撰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多,有全民普及的趋势。这些写对联的人都具备写对联的专业知识吗?拟对联之前都经过专业培训吗?恐怕未必。
事实上,现在流行的对联,有成千上万副(随便在网络中查查,就可以知道),其中也不乏有精品。可是,有多少副能经得起用过去的那些严苛的戒律的推敲呢?尽管如此,又有谁能限制它们的流行呢?大概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些场合写写对联,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有一定的文化的人群中,写对联的知识已经被普及。但这被普及的知识,肯定只是一种“基本的规则”,而不是其它次要的种种条条框框。
把复杂的事情变成简单,是智者;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是庸人。繁体字变成简体字是进步;把简化字再弄成甲骨文,是倒退。进步是硬道理,倒退没有出路。
我想:我们可以在我们“原创”的圈子内,自定一套标准,——是适合我们的标准,是便于每个作者学习掌握的标准。不去事事都要套用别人的。传统不是不要继承,而是要有选择、取其精华的继承。对于其中的糟粕,果断地放弃,大胆地推陈出新,这才能进步。
不知我这样另类的考虑,有没有点道理?欢迎大家踊跃砸砖!
(写于:2015-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