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海缘梦 >> 网络人生 >> 烛庐夜语
    
  双击自动滚屏  
烛庐夜语

发表日期:2006年8月29日  出处:原创  作者:南门雨  本页面已被访问 2877 次



 
 
 
 



烛庐夜语
 

 
作者/南门雨

 编辑/铃海听波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宋·司马光)
  

                
得人者成  失人者败
 

                        
    当今乃大变革之时代,大潮奔涌,势不可当。世人很难以不变应万变。在位者谋其政,不在位者谋其道。然所谋之成败,在人而不在天。纵观我国千年的历史,杀伐征战,治国安邦,都离不开德、才、学、识兼备的人才。所谓:“百万之众,不如一贤”,的确如此。所以,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安定昌盛、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都是求贤若渴,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的。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为强国不惜千金筑台以延请天下名士;三国的曹操为统一大业多次下《招贤榜》以招揽各方人才……。这样就涌现出了大量的德才兼备,学识渊博的风流人物,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他们的真才实学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宝贵和丰富的经验
   “纵酒疏狂不治生,中阳有土不为耕。偶因丧乱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这首明朝诗人的七绝,是咏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199年2月,未央宫建成于长安,汉朝从洛阳迁都长安,高祖刘邦在此举行开国盛典,在这样隆重、严肃的庆典上,刘邦捧酒至其父前:“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相比谁多呢?活脱脱地一副无赖顽劣之相。刘邦和项羽不一样。秦始皇出巡被二人同时所睹,出身寒微的刘邦被其显赫的皇权气势所震慑,极其羡慕的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被鲁迅先生嘲讽为“没出息”。而出身楚国贵胄世家的项羽则豪气冲天的说:“彼可取而代也!”然而几年之后,刘邦竟真的取代了项羽想要取代的秦始皇,成了汉朝开国之君,何也?刘邦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对自己的成功倒是有一番总结和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就是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他能知人善任,很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胸怀。他与项羽作战虽屡战屡败,但身边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众多谋臣战将的辅佐亦能屡败屡战,取三秦,下齐城,最终击灭项羽于垓下,成就了千古之帝业。而项羽却自命不凡,“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至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一代末路英雄。这千古之胜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借鉴呢?

 
高瞻远瞩 把握机遇

 
    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军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国君郑文公情急却不知退敌之策安出。佚之狐向文公推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文公从之。而烛之武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辞予以回绝。这是他在埋怨国君未能及早重用自己。文公曰:“吾不能早用子,近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遂夜入秦营密见秦国国君,利用秦晋之间的利益矛盾,对秦君动以情理,晓以利害,终使秦君单方与郑结盟并撤军。晋君无奈,也随后罢兵,解了郑国之危。从这点看来,烛之武是有才干的,虽曾对自己的不遇有所抱怨。他似乎不明白,一个人才能的体现和发挥,是不能离开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机遇的。当历史尚未向某个人提供特定地充足条件时,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也不太可能有所作为的。如战国时的毛遂,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客三年,“未有所称颂,未有所闻”,但当秦军兵围邯郸,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的危急时刻,毛遂方脱颖而出,自荐随行使楚,在楚国,他机智果敢,折冲樽俎,迫使楚王发兵救赵,出色的完成了合纵抗秦的使命。这就说明了时势造就英雄,而英雄则须顺应时势,利用宜时的环境和条件,方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还会一败涂地。
    晋代名士阮籍,乃“竹林七贤”之一,颇有些才干和抱负。但他在当时曹魏、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处于微妙之境地,为避祸保身,他纵酒谈玄,任诞不羁。居母丧中,仍饮酒狂歌,“散发坐床,箕踞不哭”。即使是在晋文王司马昭座前亦大进酒肉。此违背“礼教”、大逆不道之举,令司隶何曾甚是不满,当场进谏司马昭:阮籍“宜流放海外,以正教风”。可阮籍不仅“饮啖不辍,神色自若”就连“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昭亦护佑阮籍,训斥何曾。这就是阮籍,他明了时事,知道如何利用与统治者的微妙关系来独善其身。阮籍的这种洒脱狂放、狷介豪迈的风格为时人所倾倒。东晋的韦高,对阮籍是仰慕至极,在他母亲的丧事中,他也效仿阮籍,不居丧礼,饮酒抚琴,不想却遭来世人之责骂。素“以风教为己任”的古成诜更是怒发冲冠,“持剑求高,欲杀之”。 吓得韦高抱头鼠窜,仓皇逃匿。韦高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成了笑柄。
    高瞻远瞩,看清形势,是把握自己的关键。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这更是至关重要的。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抓得准,抓得住,就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抓不准,失掉了,则遗恨终身,为后人所叹。
    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改朝换代时期里,精英云合,豪杰雾集,捷足者先登,而韩信则是其中佼佼者。自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军后,韩信就在楚汉相争的辽阔战场上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攻必克,战必胜。当其率军败楚平齐,自封齐王时,他手中已握有天下精锐之兵。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兵困荥阳,日夜盼望韩信的救援。楚汉将成两败俱伤之势,刘邦的命运已悬于韩信之手。韩信啊,应该怎么办呢?他已处在“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的境地,“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历史瞬间就向韩信提供了不可复得的大好机遇。此刻,若他能以齐为根据地,聚集力量,坐视楚汉的争斗,选准时机,提兵殄楚灭汉。顺应历史潮流,结束割据,统一海内,怎会有后来的悲剧呢!韩信毕竟是韩信,他思想狭隘,不具备刘邦那样的政治战略眼光与韬略。破楚之后,先被刘邦袭夺兵权,后擒于陈,爵位一贬再贬,最后竟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夷其三族。一代英豪,落个这样悲惨的下场。
   “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为韩信和千千万万地悲剧英雄而感叹。好在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人民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所以,评价历史人物是不以成败而论的。人都是生活在特定地社会环境里,有这不同的文化素质和背景,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站在现在的立场上、以现代的观点评论古人,而以后的人不是也会以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来评论我们吗?我要说的是:若要干一番事业,机遇是很重要的,但思想的解放是起先导作用的。要学会借鉴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高瞻远瞩,解放思想,努力克服社会环境造成的局限。被封闭和束缚思想的人,本事再大也不会把握住机遇的。

 
水至清则无鱼  政至察则无人
 

 
    人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具有的出众的学识和才干,是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社会斗争实践积累而成,并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这里就有一个用人的观念和方法问题了。人才不是神,他们有自身的某种缺点,他们有失误,他们也会犯错误。作为领导者如果只知利用人才而不知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或者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和错误,那样,就必然会伤害人才,甚至还会失去人才的。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北方的匈奴入寇掠地,为汉朝之大患。一日,文帝与中郎署长冯唐议论起战国时抵抗匈奴的赵国名将廉颇、李牧,心生感慨:“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冯唐却回答:“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听罢非常恼怒,起身离座而去。过了很久才召冯唐入见,并责备他说:“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冯唐对文帝说:我听说云中郡守魏尚与其将士同甘共苦,抵御匈奴,使匈奴闻风远避,不敢近云中之塞。可却在一次战役之后,因上报杀敌的数目与实际只差六个,陛下就将其撤职严办。边防将士,离家从军,终日力战,只知杀敌报国,他们哪知“尺籍伍符”之类的军法条令?对他们的战功,朝廷未能有所奖赏,可稍有过失就必定会以刑法去制裁,“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听罢,当即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并任冯唐为车骑都尉。
    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汉文帝刘恒能从善如流,知过必纠,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位期间,汉朝逐步走向了鼎盛。这则典故也给后人留下了启示,看一个人要看其长处,看主流。就如东汉军事家班超所说:“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此方为正确的用人之道。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