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撰发中心 >> ★毕业论文、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交流中心 >> 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改善民生
    
  双击自动滚屏  
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改善民生

发表日期:2018年6月21日  作者:朱 玲  本页面已被访问 290 次

扩大内需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已经提出很多年。虽然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内需市场可挖掘的空间仍然很大。目前,扩大内需首次在中国新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成章,已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笔者认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首先必须富民、改善民生,而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真正做到扩大内需。

 

一、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

 

(一)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因此,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消费率,才能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

 

(二)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应是改善民生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因此,我们提出的扩大内需,不是通货膨胀式的扩大内需,也不是造成未来产能过剩式的扩大内需,而是实实在在的扩大内需,即富民下的扩大内需。要立足于改善民生地扩大内需,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而我们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

 

(三)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等问题。因此,只有依靠改善民生,才能让民众有能力消费,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真正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马克思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从而社会消费力不足。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收入分配不公平,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岗职工年收入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接近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GDP40%左右,剩下的60%被高收入群体获得[1]。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低收入者的消费活动比高收入者的消费活动更能刺激经济的增长。而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导致低收入者无力消费或消费很少。另外,目前我国垄断行业利润过高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涉足垄断行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大部分超额利润并没有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是留在企业部门内部用于经营发展,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业倾斜。过多的垄断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就业,侵蚀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实质挤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收入。

2、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根据近年来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2]。参照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分配份额双增加,而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的增加赶不上政府财政和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广大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随之也带来消费能力下降。

 

(二)居民收入预期不佳,即期消费减少

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未来预期收入上升会增加现期消费;反之,人们就会减少现期消费[3]。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但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的现象,使得居民收入预期不佳。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连续9年出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的现象。这9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2%,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9%6%。再加上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职业稳定性下降,下岗人员增多。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是多年来人口超经济增长积累起来的,新的就业需求压力原本就比较大,又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力需求量相对减少,因而再就业的难度就更大,造成失业率提高,这些都助长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乐观预期。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现阶段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6年世界经济年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高,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拥有养老保险的不超过3000万,拥有工伤、医疗保险的更是微乎其微,有60%的农民工看不起病。而这一群体的就业特征是失业率高、流动性大、就业风险大、受伤害的几率高。同时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给投保者的养老待遇也过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三四百元,有些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一般职工也只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45%-55%,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说,差距则更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意识降低,储蓄意识增强,这正是不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下居民的普遍消费心态。

 

(四)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消费需求不旺的直接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内需不足所导致的供求失衡,主要是结构失衡而非总量失衡。一方面,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业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早出现相对过剩。一些质量低,销路差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国有经济比例过大,企业微观机制不健全,行业内又缺乏竞争,导致该产业绩效低下,相对生产率下降进而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消费品出现短缺,以至于依赖进口,形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启动仍无显著效果

农村消费增速仍然滞后于城市消费,除了上述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外,农村还存在流通网络不完善、流通方式落后、消费不方便等问题。作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供销社经营困难,销售网点萎缩,而新的替代性的商业网点又未能及时成长起来,农村居民很大一部分的消费品要到外地购买。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和城市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地区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现代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升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积极实施富民政策,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使工资的增长及标准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企业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的工资收入,规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

2、政府应加大税制改革步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增减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最直接的手段。在个人税收方面,应降低或取消对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加强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征缴。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征遗产赠予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税种,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垄断行业及高收入群体进行合理调节。当前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等,凭借着对国家资源的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使本行业职工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应通过征收资源税、补偿税等特殊税种进行合理调节。

 

(二)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1、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因为目前我国城市的贫困现象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给中小企业更大的创业自由和发展空间。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创业,给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规范和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开办面向下岗人员的就业供需会,沟通就业信息,并以社区为单位,多方联动,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

2、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在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民倾斜;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构建农村就业信息网络,形成一个以县级政府为主导,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第三,进一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开展职业教育,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其进入非农领域就业创造条件;第四,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业“剪刀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第五,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农业产品的增值;最后,在农村,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支持和补贴力度。

1)、深化社保体系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结合实际,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其次,建立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政府的投入。第三,可以考虑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样,政府就可以为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资金,对老年人、失业者、疾病患者和其他低收入阶层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

2)、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目前,各地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个大致的比例。比如养老保险,企业要交工资收入的20%,个人交8%;医疗保险是企业交6%,个人交2%。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项加起来,平均要交4%左右,而把这5项加起来,就占了个人工资收入的40%。所以,劳动者报酬中相当一部分都缴到了社保,变成无法支配的收入。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这样,企业也可以用省下来的钱给职工涨工资,双管齐下,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而政府对社保增加的这块投入,可以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即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收入可用作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四)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消费客体质量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第一,继续完善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严格执法,使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坚决打击和整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重点解决食品、房地产、药品等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等的消费环境,要系统进行整治。第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完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畅通。

 

(五)开拓农村市场,激活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仍约有3/5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村消费仅占全国总量的1/3[4],因此,一直以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都是我国扩大内需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因此,政府要使公共财政政策更多地指向农村,动用财政力量加快完善同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有效地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扩展农民的消费途径和能力的目标。

2、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企业生产应该对准农村居民的需求,把握住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搞好产品的市场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功能、价格乃至包装等方面,适合农民的需求和消费能力。目前,农民能够接受的是那些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商品。

3、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一是理顺农产品比价关系,建立动态平衡的工农产品价格体系。二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以增强农民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完善粮食储备调节、风险基金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市场预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形成有利于稳定他们的收入预期。

 

参考文献

1 尹华.政府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对策分析[J].经济济问题探索,2010(6)32-35.

2 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一步当前分配格局亟待变革[EB/OL].

3 张存刚,张小瑛,赵夫鑫.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及对策建议.兰州商学院学报[J].2010(1)56-67.

4 李方.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2009(2)16-18.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0)

中国哈尔管理学院(中国哈尔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   联系电话:18305759080;QQ:375453467   联系人:濮先生
备案编号:浙ICP备09057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