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身就是个移民国家,立国之初,北美地广人稀,百业待兴,劳动力极其缺乏,因此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美国政府是笑脸相迎,大开方便之门。甚至还动用宣传机器,吸引欧洲遭受宗教迫害的异教徒,到美洲大陆去寻找自由。二战期间,美国人不仅发了一笔横财,而且聚集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科技和军事实力空前增强。他们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主动利用其移民政策,吸引国外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近十几年,科技创新浪潮迭起,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美国人更是不遗余力,占尽了先机。
《新闻周刊》曾有报道,硅谷新出现的网络公司,有29%是印度人和华人创建的。由于国外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硅谷的人口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白人由1970年的82%下降到49%,而亚洲人则上升至总人口的23%。即便如此,当年克林顿在卸任之前,也没忘了向国会提交一项人才引进计划,要求未来3年里,每年再增加8.5万个名额,专门用于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此前,众议院移民委员会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对国外高科技人才在美工作,撤销签证方面的有关限制。与此同时,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也纷纷出台政策,开出优惠条件,招揽各国优秀人才,有的还专门向国外派出人才观察员。目标主要对准印度、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损失最大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为例,目前其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约是每年18万人,国内只能培养12万,本来缺口就不小,再有一部分流失出去,这方面的人才就更紧缺了。我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共有40多万人出国留学,迄今为止,学成归国的仅占25%,还有30多万滞留国外。和我们的总人口比起来,这个数字并不算大。但论质量,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不是万里挑一,也是不可多得。再说我们总共才有多少“家底”?现在举国上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总计也不过150万人;而且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不少领域已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些年,学成归国的确实多了,可出去的更多,人才流失的趋势并没有逆转。只不过对后者,媒体关注的较少,人们的感觉不那么强烈罢了。
另外有个问题不能不提及,就是人口的老龄化。美国、日本、西欧人口增长长期低迷,有的还是负增长,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将来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养老怎么办?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的要害并不是由谁来养老,有没有钱养老,而是能不能拿出那么多的东西来养老。老年人丧失了工作能力,但一样得吃饭穿衣,更得求医问药,这都需要真实的社会产品。现在是5个人干活,8个人消费,将来可能是2个人干活,6个人消费,社会能支撑得住吗?西方国家对此很担心,所以就想到从国外移民,不仅要移,而且还挑肥拣瘦,移年轻的、素质高的。可我们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别人不顾及,我们自己不能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