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所研讨的,几乎都是纸上谈兵,很难实验证明,因为变数太多,可以说每一次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始终贯穿着,未曾分离。投入各式各样的资源,产出各式各样的产品或劳务,便是大家常说的管理。投入若干决策,产出某些结果,也是管理。再进一步说,投入真材实料的资源,产出品质良好的事物,才是管理所希望看到的事实。投入的务求“真”,产出的必须合“德”,合乎品质的要求。
当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强制性地提高表面上的西欧化之后,那些西欧化的俄国人,构成了俄国的知识阶级,任务是把俄国人带入西欧社会的生活方式。结果,这些人与俄国同胞隔绝了,有许多人在十九世纪移民到西欧各国,又得不到由衷的安乐,因为文化不同,难以融入。
明治以后的日本,要求改变长期锁国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同样热衷于向欧美各国学习。一直到现代,提起知识分子,不是根据这个人有多少优秀的智慧,而是看这个人懂得多少欧美思想和学说来加以判定的。知识分子从知识的理性,学到分析和区别的能力。结果拆毁了自己的根基,反而威胁到自己的存在,真是何等不幸。
放眼看欧美社会,知识分子之间用“专业”来打造封闭的小圈子,与别人隔绝,只活在同行的圈子里,不但和大众隔绝,而且和其他专业保持距离。科技急速发展,知识愈高深愈专门化,说出来的话大家都听不懂。这样,迟早会陷入偏见,产生成见而不自知。
平心而论,要成为知识分子,至少需要充分的时间和金钱,两者缺一不可,而且都必须相当充裕,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担的。何况每一个人,天赋的智能并不相等,同样有时间有金钱,先天智能不足,根本无法研究高深知识。要成为知识分子,有实际的困难,虽然后天的努力可以获得相当的弥补,毕竟不是每一个人想做就能够如愿地完成的,这就是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最好自觉,从社会取用很多资源,花费特别的教育投资,相对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必须为社会负起更多的义务。
任何人在成为大众或知识分子之前,基本上都是人。大众对知识分子的敌意,知识分子对大众的高傲,对整个人群社会而言,总是不好的现象。而造成这种隔阂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德行。知识分子不能包容大众,大众也不能欣赏知识分子,是德行在作祟。
和孔子同样受人尊崇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把知识当作道德的本质。《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证明道德来自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道德。
一般大众之所以看不起知识分子,真正的原因是知识分子的品德修养欠佳。高傲的态度,加上不通的语言,简直不把大众放在眼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受西方影响,盲目主张智慧财产权,用来剥削大众知识的权益,当然更难获得大众的欢迎,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倘若孔子当年主张智慧财产权,大家会尊称他为万世师表?儒家思想能够发展得这么好、影响这么深远?
我们现在不得不接受西方的若干“普世价值”,却也不应该把他们所认定的当做金科玉律。譬如智慧财产,将来我们形势大好时,必须另订妥善的办法,而不是沿用现有的劣习。要真正把管理和伦理,密切结合起来,使中国式管理的道德性,获得普遍的发扬。